在教育革新浪潮中,项目式学习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姿态,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引擎。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教学模式,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链驱动,让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现场,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、团队协作与创新实践的复合能力,为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筑牢素养根基。本次项目化学习成果汇报聚焦两大主题:数学领域以“我是时间小主人”为核心,引导学生在时间管理与实践探索中建立量化思维;美术领域以“折扇重现江湖——探秘千年折扇的奥秘与新生”为脉络,让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碰撞出创新火花。6月18日,成果展于报告厅启幕。主持人鲁睿英老师指出,项目式学习是知识建构新路径与核心素养“生长引擎”,当“时间管理”碰撞“非遗传承”,学科边界消融,实践智慧萌芽,为活动注入“体验求知、创新传承”的底色。
展开剩余89%在充满创意的手工美术课上,一把纸折扇点燃了二年级一班的好奇心。当苏扬迅同学提出“折扇是否被空调淘汰”的疑问时,老师展示的爷爷的旧折扇与那句“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”,让孩子们瞬间化身“折扇小侦探”。从组建侦探社到图书馆查古籍,从采访长辈到动手制作创意折扇,二一班的“折扇侦探社”就这样热闹开张,一场融合历史、艺术与创意的非遗探秘之旅正式启程。
折扇的前世今生:从礼仪象征到文人雅趣
最初以为只是纳凉工具的折扇,背后竟藏着千年故事。侦探社成员查阅资料发现,折扇最早是象征身份的礼仪用品,后来成为文人墨客题诗作画的艺术载体。从古代竹骨绢面到现代多元材质,折扇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史。他们还搜集了经典典故,用视频形式展现折扇从实用器到艺术品的蜕变,让大家看到这把小扇子如何承载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。
折扇的百态风华:在对比中读懂文化密码
“折扇比团扇更‘硬核’,比羽扇更接地气!”吕心儿同学用表格梳理了竹制、木制等不同材质的折扇,还对比了日用扇与艺术扇的差异。当侦探社把折扇与团扇、羽扇、蒲扇放在一起分析时,发现它以“实用+艺术+身份”三位一体的特性,成为文人精神的缩影——既能纳凉,又能题画言志,更是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符号。AI思维导图清晰呈现出这份独特的“江湖地位”,让大家读懂折扇为何是中华美学的重要注脚。
非遗新生:当萌娃动手让老手艺“潮”起来
为了让折扇“重出江湖”,孩子们不仅学做传统折扇,还玩起了创意改造。选竹料、削扇骨、裱扇面……尽管遇到扇面起皱等难题,但互相帮助让他们完成了处女作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他们发动同学设计文创图案,录制折扇新用法视频,甚至在老师指导下策划了义卖方案。“我们画的卡通版竹扇超酷!”赵梓轩同学展示的作品里,传统竹纹与动漫元素碰撞出奇妙火花,让非遗在童趣中焕发新生。
小传人的告白:文化传承从敢想敢做开始
“不用等老师教,我们自己就能琢磨老手艺!”项目总结时,苏心妍同学的话道出了孩子们的成长。如今的二一班成立了“折扇文化小队”,每天练习书画,争当文化传播小使者。在这场探秘中,他们发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可以握在手里、画在纸上、玩出花样的“活文化”。正如孩子们所说:“我们能把文化扛在肩膀上!”如果你也想加入这场非遗创意之旅,快拿起画笔,让老扇子在新世代开出别样花。
我是时间小主人——指针与规划里的成长刻度
由一年级的孩子们带来的“我是时间小主人”项目中,同学们聚焦时间管理难题,通过趣味实践与科学方法,带大家解锁时间规划技巧,告别拖延,提升效率,快来一同开启掌控时间的奇妙之旅!
时间管理员组
“时间管理员组”的孩子们用彩笔记录“时间去哪儿”,从起床到入睡,标注吃饭、学习、玩耍等时段,直观呈现时间分配轨迹。对照时间表找“漏洞”——是拖延刷牙还是沉迷玩具?把发现的问题写进“时间诊断本”,学会反思。用色彩和文字设计“高效一日计划”,早餐10分钟、阅读20分钟……让合理规划跃然纸上,从“跟着时间走”到“让时间听我话”,养成“今日事今日毕”的自律习惯,做生活的小管家!
时间制作员组
“时间制作员组”的孩子们用双手“制造”时间,让抽象变具象。用卡纸、彩泥、废旧纸盒打造独一无二的闹钟:圆形表盘标数字,时针分针“会转动”,再给闹钟加个“笑脸”外壳,让起床不再难!一人报时间,一人用自制钟表拨指针,眼口手脑齐上阵,在互动中秒懂“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”的奥秘。当“手工”遇上“时间”,孩子们不仅学会认钟表,更懂得“时间是可以被创造和掌控的”,每一次拨指针都是对时间的精准对话!
校园活动照片
时间运动员组
“时间运动员组”的孩子们课间15分钟实验:先猜想“15分钟能上厕所、喝水、和朋友聊天、画画、拼七巧板吗?”再亲自实践——整理书桌、喝水、上厕所、玩游戏……用行动验证“15分钟的无限可能”,最后画出“我的黄金15分钟课间规划图”。一分钟极限挑战:跳绳计数、朗读课文、速画简笔……在汗水中感受“60秒=1分钟”的分量,原来短短一分钟能完成128个跳绳、背诵2首古诗!“时间就像小马达,越跑越有劲儿!”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珍惜碎片时间,连课间都变得充实又有趣,孩子们用运动丈量时间,让每一秒都有力量。
时间探秘员组
“时间探秘员组”的孩子们用好奇“破译”时间密码,探索时光的奥秘。用思维导图绘制“时间家族关系图”——1小时=60分钟,1分钟=60秒,再延伸到“一天24小时=1440分钟”,直观感受时间单位的“魔法换算”。日晷文化小课堂:从“太阳影子会报时”的古老智慧说起,讲解日晷的刻度原理,再用纸板制作简易日晷,观察“阳光下的时间旅行”。当孩子们知道“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”“月亮绕地球一圈是一月”,时间不再是课本上的数字,而是宇宙间的奇妙韵律~
项目指导教师经验分享
曹阳老师与贺斯雯老师共同总结道,在“折扇重现江湖”和“我是时间小主人”项目中,同学们展现出的艺术热情、探索精神与时间管理能力令人欣喜。大家用脚步丈量文化脉络,用双手赋予非遗新生,在“做中学”中成为知识共创者;同时将抽象时间转化为可感知的规划能力,让自律习惯落地生根。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,让试错成为成长阶梯,愿同学们永葆热忱,将项目所学融入生活,在探索与规划中遇见更优秀的自己,让每一份实践都成为未来精彩人生的注脚。
活动最后,陈校长作总结发言,高度肯定同学们在“我是时间小主人”“折扇重现江湖”项目中的表现,称赞孩子们在时间管理与折扇文化探秘中多方面素养的提升。她强调项目式学习是“五育融合”重要载体,未来将深化跨学科融合,构建沉浸式学习生态,培养兼具科学思维与文化底蕴的新人。陈校长寄语同学延续探索精神,让知识在实践中“活起来”,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。学校将继续深化项目学习探索新路径,拓展多元载体,助力学生在“做中学”,筑牢成长根基。
发布于:北京市通弘网-股票配资流程-正规炒股平台有哪些-配资门户论坛官方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